冬眠这种曾在科幻小说出现的情节,未来最有可能成真或普及。
——刘慈欣
时间是站在冷冻者一边的,如果需要1000年或者更久才能复活,对冷冻者来说也不过只是1秒钟。——赵磊
如果冷冻的人能够复活,他们将实现永生。
——李俊铎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自己的多部作品中提到“冷冻人"概念,《流浪地球》写出末世来临人性百态,其中有一个人类火种计划——“冷冻胚胎",飞船上保留了30万人的冷冻胚胎,作为人类最后的希望。
在《三体》中,云天明的大脑在两百年后被三体人所俘获,复活的云天明在和三体人的梦境斗争中逐渐锻炼出超卓的心智,决定性地影响了人类和三体人的战争进程。
刘慈欣接受采访时曾认为:“冬眠这种曾在科幻小说出现的情节,未来最有可能成真或普及。"
他以前想攒钱去太空,而现在理想成了“冬眠",因为作为乐观主义者,他坚信未来比现在好,就不用去外太空了。
2015年,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Alcor)为重庆女作家杜虹进行了头部冷冻。
杜虹正是《三体》的编审。
2023年,距离杜虹头部冷冻已经8年了,随着《流浪地球2》公映在即,冷冻人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1月8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当初促成杜虹成为冷冻志愿者的赵磊和李俊铎。关于冷冻人何时能复活,冷冻人计划是智商税吗?这两位科幻爱好者以及冷冻计划的支持者畅所欲言。
两位科幻爱好者
促进《三体》女编审头部冷冻
赵磊上小学读科幻小说时知道了冷冻人技术,幼小的他认为“幻想的成分太大,并没有觉得实际意义上能做什么。"
2007年,赵磊的外婆过世,他又想到冷冻人概念,但依然是小时候的幻想思维模式。
直到刘慈欣的《三体》连载,让赵磊开始正视冷冻人技术。
赵磊说:“在《三体》中,冬眠是非常重要的技术,如果没有冬眠技术,剧情就无法发展,因为主角的寿命都是有限的。即使达到最高医疗水平,人类的寿命也就150年左右。所以要通过冬眠前往未来,才能继续主角的故事。"
后来,赵磊的二叔过世,年仅50多岁。
再次触动了他。
机缘巧合,赵磊搜索到美国Alcor的网站。
网站上有一张图片深深震撼了赵磊。
那是一张做完冷冻之后的大脑切片显微照片,“能看到比较细致的大脑结构被保存着。如果未来的医学技术可以去修复这些细胞,那冷冻人,是行得通的。"
赵磊又去搜,发现国内根本没有此类技术和项目。
如果能在国内找到第一个病人,让Alcor来操作,完成从0到1的突破。
有一个病人,才是一个突破。
赵磊在知乎上发了一些帖子,介绍冷冻人技术,杜虹老师的女儿张思遥通过知乎,给赵磊发来了私信。
2015年,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Alcor)为重庆女作家杜虹进行了大脑冷冻。
李俊铎和赵磊是发小,他们有一部分相似的经历。
李俊铎小时候在科普书上读到人体冷冻,他觉得这个理念非常好,“如果自己哪天过世了,冷冻是一个很理想的选择。"不过Alcor在美国,小时候觉得离自己还比较遥远,却在心里为今后推进人体冷冻计划埋下了种子。
2011年,赵磊和李俊铎准备在国内推冷冻人计划,经过筹备,在2012年建立了一个人体冷冻复活交流社群,目前这个群已经有700多人,以科幻爱好者居多。
2014年,2岁的泰国女孩Einz被诊断为脑癌,五年生存率仅有30%。Einz的父母均为医疗工程博士,在亲眼见证女儿被病魔缠身一年后,他们决定女儿离世后冷冻她的大脑,希望未来的科技可将她复活。Einz因此成为世界上年纪最小的人体冷冻者,在世界范围引起关注与争议。
杜虹的女儿由此了解到冷冻人项目。
李俊铎依然记得:“2015年5月初,杜虹老师的女儿联系了赵磊,5月9号,我和赵磊去医院看望了杜虹老师和她的家人,并且沟通了人体冷冻的流程。"
通过与 Alcor联系,两人促成了中国目前仅有一例头部冷冻。
如何复活?
只有交给未来的医生
杜虹当时已是胰腺癌晚期,用赵磊的话形容:“很危险,随时可能逝去。"
第一次两人去肿瘤医院看望杜虹时,她还很清醒,大家打了一下招呼,并没有细聊,“杜虹老师的女儿张思遥跟我们说过,是她提出建议,而且杜虹老师又是《三体》的编审,通过小说,她肯定知道这种技术。她未必说想到自己可以用这种(冷冻)方法,女儿来向她提议后,杜虹老师也同意了,本人应该也是很愿意这样做的。"
迄今为止,赵磊只见过杜虹两面,“第二次见面时,杜虹老师只是知道我来了,但她已经处于半昏迷状态。"杜虹的女儿蹲在床前跟妈妈说:“赵磊来看你了。"弥留之际的杜虹轻轻表示自己知道了。
让两人特别敬佩的是,为了完成冷冻计划,癌症晚期的杜虹拒绝了表示可以接受一些可能会带来痛苦的抢救治疗措施,“她说我可以承受这些,就是为了能等到阿尔科医生的到来,她本人的意愿很强烈,女儿、女婿的态度也很坚定。"
做头部冷冻手术面临几个问题,一是要寻找一家可以做手术的临终关怀医院,二是担心阿尔科的专家能否赶到,以及那些药品是否能过海关,他们在国内备份了一套阿尔科需要的药品。
为此,两人在杜虹女儿联系到他们之前就做过大量的努力。 他们尝试和一些机构沟通,发现效果不好。
李俊铎说:“我们曾找过几家临终关怀医院,也遇到过很多不理解和冷眼。"
最终,有一家临终关怀医院表示不反对,可以用医院的设施做手术,后来杜虹就在那家医院进行了手术前的准备。
怎么把人体冷冻呢?赵磊总结了一下——
1.待命 standby,冷冻团队准备好,等待病人临床死亡。
2.在医生宣布临床死亡的第一时间,注射药物,主要成分是肝素,目的是防止血液凝结。然后开始胸部按压,通过挤压心脏,让药物在体内循环扩散。然后用冰块覆盖病人,将病人转运至能够进行手术的地方。
3.建立血管通路,用低浓度冷冻保护剂进行灌注,逐渐提高冷冻保护剂浓度,同时监测出口的液体浓度和大脑的外观变化,在达到合适的保护剂浓度之后停止灌注,进入下一个步骤。
4.程序降温:将病人通过程序降温仪,缓慢的降低温度,之所以要控制降温速度,是为了让躯体内外温度一致,避免过快降温导致破裂。在降到-120℃左右时,会进入玻璃化状态。直到接近-196℃时,再转入液氮罐进行长期保存。长期保存只需要定期补充液氮即可,保持低温本身并不需要电力。
赵磊解释:“不是抽干人的血液,而是在血管建立一个通路,通过灌注用冷冻保护剂替换血液。灌注的保护剂的浓度逐渐递增,达到一定浓度之后,就不再继续灌注。以人体组织在低温下不产生或少产生冰晶为目的,产生冰晶的话,会损害细胞。 这种不产生冰晶的低温状态我们称之为“玻璃化"。
李俊铎说:“完成这些步骤以后,就交给时间了,未来如何把-196℃的人体复活,用刘慈欣的话说,就是非常科幻的技术。"
万分之一的意愿
给绝症患者一个希望
赵磊曾经预想,如果乐观的情况,每1万可能有1个人愿意接受冷冻。但是后来发现,在实际操作中,其实这个比例可能比万分之一还要低。
“愿意参与冷冻计划的人, 多为得了绝症的,想给自己和家人一个希望,没有这种恶性疾病或者癌症的,基本上就没有冷冻的想法。"
赵磊的姥爷2020年过世,享年90岁,属于寿终正寝,家人并无冷冻意愿。他说:“如果提到冷冻计划,首先要考虑话语权问题,第一顺位家属是配偶,之后是子女,最后才可能是儿孙辈,孙辈在家里没有话语权,我没法决定。再加上我姥爷年纪大,沟通成本就会很高。像杜虹老师和展文莲都是五六十岁,说清楚这个技术可能相对容易一些。"
如果人得了一些疾病,或者说遭遇突发事故,家人的心理没有逐渐去适应对方的离开,冷冻的意愿可能会更强一些。
经过这么多年的推广,两人觉得最大的变化是:至少大家都知道这事了。
赵磊认为自己父母这一代人对冷冻的接受度还是很低的,比较反对,而他的同龄人
也从不太能接受,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有认可的。
“可能年轻人更容易接受这一点。"
价格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杜虹冷冻头部的费用是75万。
在冷冻人能够复活之前,这个话题会一直很小众,赵磊比较悲观。“大家需要看到哪怕一个哺乳动物冷冻保存后再复活,才能打破人们的观念,只要还没有看到,就认为没有可能。"
人类的纳米技术有突破进展
是复活冷冻人的必要条件
美国物理学家詹姆斯·贝德福是第一个被冷冻的人,他是1967年1月19日开始被冷冻保存的。
曾有媒体称詹姆斯·贝德福德将于被冷冻后的50年后解冻,算起来,他在2017年就应该被唤醒。赵磊说这是个误传,据他了解,詹姆斯•贝德福德生前并没有签什么50年后解冻的协议,也没有什么2017年唤醒的计划,目前贝德福德仍然保存在Alcor,和其他病人一样在等待技术的突破。
冷冻人被冷冻之后多久才可以醒?
赵磊和李俊铎也经常思考这个问题,他们承认自己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认知阶段,赵磊说:“在我小时候,我想能做到这种技术也只有外星人,其实在大刘的小说里也是,像《流浪地球》和《三体》,刘慈欣描述的都是地球人在做人体冬眠,不是冷冻。书中,三体人解冻了云天明的大脑。刘慈欣认为这个技术太要求太高了,只有三体人才能做到。
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这个技术确实就太高了,高到我们不应该期望于1967年冷冻的人为什么还没复活。医学技术虽然比100年前要进步了很多,医学界有一句说法叫‘偶尔治愈’,面对很多疾病,很多是人类束手无策的,能治愈的只有一小部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现有技术不可能去复活一个冷冻人,因为连活着的人都不能延续其生命,更何况一个冷冻的人?第二个即使这个人能被复活,你又治不了他的疾病,你也不能逆转衰老,你复活他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远没有到能够复活冷冻人的时代。"
具体有多远呢?赵磊预测:“大概在几十到一二百年这个区间范围内,就我个人来说纯预测就是在几十到一两百年之内,而且还是比较乐观的话。不过话又说回来,时间是站在冷冻者一边的,如果说需要1000年或者更久才能复活,对冷冻者来说也都只是1秒钟。"
据赵磊了解,贝德福德并没有签50年的保存协议,没有人能准确预测这个技术发展到哪天能实现。
李俊铎认为,冷冻人什么时候能够复活,有一个必要条件:“人类的纳米技术必须要有突破的进展。让人复活的话,首先要对细胞进行纳米级别的修复才能够实现。纳米技术的突破,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只承诺冷冻,不承诺复活
是承认人体冷冻的不确定性
目前,国外主要有三家机构提供冷冻人体的业务,除了Alcor ,还有 CI 与KrioRus 。在国内,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命延续计划项目中,有15个人体低温保存案例。
目前为止,没有哪一家机构许诺冷冻人可以复活。
据赵磊了解,无论Alcor还是银丰,在签署协议书的时候,都会写上不承诺复活,但参与冷冻者和他们的家属,也表示知情和理解。
赵磊说:“现有机构都不承诺冷冻人能复活,这么做是对的。人体冷冻是承认不确定性的,冷冻是一个保守的手段。"
李俊铎说:“如果人体冷冻以后能够复活,那么传统的处理尸体方式,就断绝了这种可能。"
对于有人质疑人体冷冻是智商税一说,赵磊直言不讳:“我们现在已知的一些手段,其实才是伪科学和智商税。冷冻人交的税是给整个宇宙,因为未来,我们的技术,我们所能去的地方和所能见识的东西要远大于我们当今的人。冷冻最坏的结果 无非就是未来的某个时期 科学证明确实永远也无法复活冷冻者 到那时再把这些冷冻者再火化也不迟吧。一个复活者在未来社会所能经历的整个人生,是无价的。"
对未来的技术,赵磊和李俊铎所设想的就是克隆或者3D打印,或者两个技术结合,但是克隆存在伦理问题,可能会克隆一些器官,然后再结合3D打印来去整合为躯体。
赵磊挺盼望时间能嗖一下过去几百年,看到冷冻人复活的情景。
“这样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就实现了。"
他提到一个“奇点临近"概念,在整体里叫技术爆炸。考虑到技术加速的程度,冷冻人如果能够复活,大概也就是在50到100年之内。这是赵磊比较乐观的想法,“其实在未来的人类社会,人类肯定是可以征服一个很大的宇宙空间,不用顾虑地球资源是否无法承载,大家都不会死了,人口会越来越多。随着技术的发展,宇宙一不缺空间,二不缺能量,缺的只是技术。 "
李俊铎说:“很难预测以后是不是能复活,但起码保留了一种可能性。人体冷冻是一件值得尝试的事情。"李俊铎提出一个概念——恢复程度。“冷冻人复活后,他的记忆和人格能恢复百分之多少?或许将来可以引入一个‘恢复程度’的指标来定量描述。就目前人类对大脑的了解,能够恢复多少现在还很难预测。"
让更多人看到未来
就是冷冻技术的意义和价值
赵磊是一个理性中透着感性的人,对冷冻感兴趣,还源自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文中写道:上小学时候学的: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与其他同学的感悟不同,这篇文章带给当时读小学的赵磊比较大的焦虑。“他告诉我一个事实,却没有给出解决的方法。"
尤其是“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他说:“字里行间都透着焦虑。"
冷冻似乎给了这种焦虑一个出口。
谈及冷冻技术的意义和价值,赵磊认为:“能够让更多的人在未来的社会里看到更多的事物,就是意义所在。对于每一个冷冻人来说,如果他们按传统方式去处理自己的尸体,他们等于失去了整个宇宙。"
刘慈欣曾被问到:人类对于宇宙有什么意义?
刘慈欣毫不迟疑地回答:人类对于宇宙毫无意义。
他认为因为人的生命太有限了,就几十年,不算在时间上直立,如果能够把生命能够延长到一个我们想要的程度,才是直立行走。
赵磊和李俊铎也是天文爱好者,“你会觉得,人这一辈子都在天文尺度上就是九牛一毛。哈雷彗星的回归周期是76年,人一辈子如果运气好的话可能会见到一次。大千世界这么有意思,很多地方你还没去过,很多事情你也没做过,然后就死了,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人体冷冻以后能够复活,在今后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一定会永生的,这件事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宇宙面前,人类如此渺小,这更让二人增加了对未来的期望。
扫一扫 微信咨询
©2024 北京德世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7012785号-8 技术支持:环保在线 sitemap.xml 总访问量:117108 管理登陆